“软银+TD-LTE”将决定中兴4G时代高度 |
9月29日,据媒体报道,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Softbank)已于近日和中国设备商中兴、华为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它将先于处于媒体风口浪尖中国移动、先于印度Reliance等厂商,在日本建设TD-LTE 4G网络,这将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中兴和华为并肩成为2大承建商。在此之前,这一称号还把持在和黄瑞典手中。
中国厂商投入颇大的TDD技术,长期以来并不被广泛看好,技术一直追随、市场发展曲折。期间,又存在TD-SCDMA和WiMAX之争,更让TD技术发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直到中国移动“被”授予3G TD-SCDMA建设权,TDD作为一个技术路线才谋得生存权。随着WiMAX的日渐式微,特别是WiMAX第一大运营商ClearWire于近日明确转向LTE之后,TD-LTE被看作是TDD技术唯一选择,TD技术路线才看到了豁然的前途。
成败在此一举。
吊诡的是,率先选择TD-LTE商用建设的是植根香港、主要市场在欧洲和东南亚的和黄,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企业,它与中兴在爱立信的大本营瑞典建设了此前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瑞典是WCDMA的大本营和两大发源地之一;此后,祖籍中国、韩裔、日籍的孙正义,软银总裁也选择了TD-LTE作为4G市场的主要路线,日本是WCDMA的第二个发源地和全球第一个大型WCDMA网络肇始之所。十年轮回,个中别有意味。
对于一直长期致力于TD、投入巨大的中兴,这种意味又更多了几层深意。
中兴无线产品的历史选择之痛
在全球电信设备商当中,中兴已经是第五名,但是这个第五名距离第四名之间的差距依然比较显著。主要差距在哪里?实际上,据Ovum统计,在有线市场,截止2010年Q1除了第一名思科占比22.0%之外,中兴在有线通信领域的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全球的8.7%,距离阿朗的13.5%差距并不太大,中兴最大的差距依然在无线市场。
这是因为,无线市场有一个重要的规律:一般情况下,老的巨头们占领的市场,唯有通过技术换代、搬迁才能切入。而对于中兴来说,任何一个中等国家的子网络搬迁都可能意味着数亿“沉没成本”,大批量搬迁必然严重拖累上升公司报表,必须“小火慢炖”,逐步迭代,兼顾市场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但是,这也将拖累公司快速做大规模的脚步,甚至错失重要的战略机会。这种情况下,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换代成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机会点。
与这种财务限制之痛相比,中兴的历史痛点有更多无奈之处。 10年前,WCDMA刚刚在全球崛起的时候,爱立信抓住了3G WCDMA时间窗,在2001年的电信和互联网泡沫中完成了自我救赎,而没有抓住时机转型、坚守3G CDMA2000的朗讯、北电、摩托罗拉等昔日巨头都先后灰飞烟灭,难逃被兼并的归宿。
无人具有预知历史的能力,2001年时候的中兴,虽然布局了几乎所有无线通信技术制式,以避免路线选择上的赌博和错判——这也是当时规模甚小的中兴的最佳战略选择——但是强点和重心仍侧重3G CDMA2000,也就是说在朗讯、摩托、北电的技术路线上。在当时看,CDMA2000阵营的实力甚至高于3G WCDMA阵营。
但是,历史是这样写就的:由于CDMA阵营比较封闭、芯片集中于个别厂商、终端发展滞后,最终成为两条路线之争的失败者。中兴在CDMA路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大路线的模糊还是制约了中兴无线产品规模的扩张。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在GSM/WCDMA领域长期布局,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两大阵营实力的失衡,最终还是让中兴GSM/WCDMA实力长期稍逊一筹。
在大多数运营商招标当中,经常选择2~3家合作伙伴,因此,中兴GSM/WCDMA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可以依靠性价比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欧美市场往往不足以突围。4年前,华为倾力投入WCDMA,终于借助北电、摩托在欧洲市场的退潮和HSPA这一3.5G技术在欧洲打开了缺口,最终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历史无法假设,当年的CDMA2000和WCDMA路线之争由当时的巨头们所主导,但是,谨慎如中兴者也难以置身事外,全面布局之路足以生存、不足以左右战局,中兴无线产品,只能等待新一波的技术升级机会所造成的市场机会窗。
中国3G大潮和欧洲渐进未能尽除中兴Tier1市场之痒
当CDMA2000和WCDMA市场天平尚未完全发生倾斜时,中兴已经开始加大在GSM/WCDMA领域的“补课”,并且将很多的资源押在了TD技术上。对此,中兴董事长侯为贵多次说,一方面,这是因为TD的路线图和机会点渐渐浮现,中兴是长期投入、逐步加码,更重要的,却是因为TDD的频谱资源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这个资源迟早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WCDMA是3G最大的时间窗,HSPA是一个较小的时间窗,那么HSPA+这个2.75G技术则是更小的时间窗。到HSPA+的时候,中兴在WCDMA技术路线上,开始找到了持平甚至略略领先的感觉,在多个运营商的测试中,取得了“四分之一”身位的赶超。但是,仅仅有技术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因缘巧合的若干破局点,才能撬动市场变局。
真正的机会在于中国的3G招标,光纤拉远和SDR技术创新则成为技术杠杆。
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喧嚣10年的3G招标刚刚启动,中国移动将采用TD-SCDMA技术,这为前期做出长期技术和商用准备的中兴开启了一个重大的市场窗口。此前,中兴在中国移动的GSM的市场份额不足5%,没有TD,没有重要的技术升级机会,想大规模搬迁竞争对手的网络,那将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成本;如不搬迁,中兴在本土都难以占据无线市场主流,更不用说是在欧美,那是负面的示范效应。中兴在TD领域首先实现了BBU+RRU光纤拉远技术、HDPA MX等TD领先技术,这些恰恰是当时客户最需要的,中兴在中国移动TD市场建设中,市场份额从GSM时代的不足5%提升在35%~40%,并进一步获得了向GSM市场的“反攻”机会,在2011年GSM招标中占据约五分之一。
在WCDMA领域,中兴也渐渐赶了上来。从技术上说,SDR成为它第一个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重要平台,这大大缩短了其前期商用经验差距造成的失分。借助在SDR技术上半步的领先,中兴投入几乎全部WCDMA力量到香港CSL这个全球最具挑战性的网络的搬迁和再造上,并且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功。进而,这种成功在中国WCDMA的招标和后续建设中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不但在中国联通市场从新增市场第三,逐步上升到第二,更重要的是,为其全球拓展树立了重要的样板点——联通2009年的WCDMA建设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行业瞩目。
在整个中国3G招标中,中兴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与2G时代不足10%的份额相比,是具有颠覆性的提升,TD从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WCDMA甚至更具有战略价值。
此后,中兴借助CSL和联通的成功,先后于2010年获得了Telenor、TeliaSonera、KPN、和黄等多家TOP30大T的无线订单,特别是与KPN在德国的合作,成为中兴真正跻身全球Tier1运营商的桥头堡,从TOP30运营商跻身到TOP15运营商无线市场,而且在西欧核心地带取得突围。到2011年9月,中兴终于如愿获得了FT肯尼亚的订单,这也是中兴首次规模获得中国运营商以外的“最顶级运营商”的无线设备合同,回溯第一次与法电的Modem合作,已经历经六年。
但是,不得不说,到2011年全球3G建设之路已经走过了10年多,中兴从2008年才真正开始在中国无线市场取得主导市场地位,到2010年才真正进入欧洲无线大T市场,这是一段“3G鱼尾”,每一个搬迁都是巨大的成本投入。
美味,但是不够尽兴,未能真正扫除中兴在无线市场、特别是Tier1市场之痒。
LTE中兴 未来10年的进阶之梯
真正的机会,仍然存乎技术升级的机会,未来十年的无线技术进步路线图已经比较清晰,LTE成为10年内可见的最大技术平台,是未来10年的一个关键时间窗。如果不能抓住LTE的技术机会进军欧美最高端市场,想在全球无线市场实现TOP3的目标,或者不可能,或者后续成本巨大,遑论更进一步。
而且,在LTE技术领域中,再也没有CDMA和WCDMA的路线之争的战略风险,也不再有中国3G建设这一的战略性市场机会,竞争将是在一个敞亮的舞台上的肉搏之战,没有秘密,也没有捷径。
唯一特别的一点,就在于FDD LTE和TDD LTE之差别,或者说客观的频谱资源之差异。全球有大量冗余的TDD频谱资源、FDD资源却不足,TDD频谱只有FDD约十分之一的价格,而频谱资源是真正稀缺的东西。在运营商日趋精细化经营的4G时代,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资源,这也让TD-LTE在全球赢得了重要的机会,它从一个无人理睬、唯有中移动“被”关注的丑小鸭,蜕变成日趋受重视的市场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战略不再是选择,而是执行,机会不再是不确定的,而是硬拼而来的,中兴理应知道这一点。
中兴原来必须分散到CDMA、WCDMA、TD、甚至小灵通的资源,开始逐步聚拢起来,希望把2010年4000多人的LTE团队逐步做到万人以上,大多数的无线研发和市场资源将集中在LTE领域,90%技术通用的FDD LTE和TD-LTE也让这种聚集变的更加密集。
也正是这种市场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中兴战略的转变,让它赢得了一种新的可能:在4G时代,用高密度的资源投入聚焦在一些关键客户上,形成对TOP15运营商的规模突破,真正完成在Tier1运营商市场地位的根本变革,用一流客户名单、而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长定位自己的一流身份。
最后的高地,肯定是最难的。西欧大T本土、美国本土、日本本土是中兴面前的三座大山,而且一般被看做是逐级升高的难度,这也是实现真正一流必须迈过的山。西欧是最容易的,毕竟KPN所在的德国市场、和黄所在的瑞典市场都是常规意义的高端市场,中兴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进一步的阵地前移中,中兴也在德电的FDD LTE招标和沃达丰德国的FDD LTE招标中,受到了挫折,但是也走到了越来越远的环节、甚至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挫折之外,艰苦努力也换来了局部收获,抓住了德电的部分有线市场。这也意味着,在西欧,仅仅占领一个桥头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另一个挫折,来自美国,在2010年的Sprint 4G招标中,公司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出局……
机会总是擦肩而过,失去的依然比抓住的多;但是,机会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出现。此时,软银,这个被看做最难突破的日本市场迎来了一个真正打破僵局的机会,机会正来自于TD-LTE,这是一个意外、也存在某种必然。
众所周知,日本人做事极其严谨、甚至苛刻,这让日本市场成为一个“禁区”:要么是最好的技术、不怕高价,要么只有日本本土企业把持、其它人难以适应那么多的条款和要求。按传统经验,中国企业即使在技术上能够满足日本市场的要求,在精细化的细节方面也难以胜任。那么,TD-LTE的特殊性,必然成为中兴华为进军日本的一个重要诱因,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诱因:没错,第一,日本本土企业没有TD-LTE相关的足够技术积累;第二,爱立信、阿朗等传统日本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在TD上布局较晚;第三,即便是欧美企业也难以容忍日本运营商细致到苛刻的若干定制需求……而此时,在TD-LTE上的先发优势,比欧美企业更加勤勉投入的战略,成为中国厂商最终突破日本市场的关键。
而对于中兴来说,软银一役,其价值堪比KPN在德国之役、甚至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软银所代表的“日本标准”对技术、交付、定制化的要求高于大多数西欧和多数美国运营商,其它运营商将会以此作为新的标杆。得到软银的认可,将成为中兴向“三座大山”冲刺的里程碑,也将获得更多“向下兼容”的市场机会,在其它运营商找到空间,唯有美国市场等少数厂商成为最后的皇冠。
“软银+TD-LTE”,也可能成为中兴LTE、中兴系统设备发展历史上一个难以忽略的要冲,将真正解决中兴内心深处的不完全自信之痛,引导公司在未来10年重新标定4G时代的全球市场坐标。 |
|